menu

婉曲

〔释义〕 婉曲是一种故意离开本题不直书其事的婉转曲折的笔法。它的特点是不直说本意而用婉转曲折的话来暗示烘托,话虽温婉,却不失本意。甚至连本事都不明写,只用其它的事来烘托本事。

常用的具体方法,一是以否定语暗示肯定之所在,但到底肯定的是什么,由上下语境来确定。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只说近来人瘦了,既与病酒无关,也不是由于悲秋,作者要说的“只因相思苦”并不明说,读者根据前后语境去揣摩、体味,才可悟出。二是明写当前所见所闻,本意却在说明与其相关的事物已无。如杜甫《春望》中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面上明写“山河在”、“草木深”,而其本意却是“‘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司马光《迂叟诗话》)。又如陆游的《楚城》:“一千五百年间事,惟有滩声似旧时”,明写滩声如旧,但冠以“惟有”二字加以限定,意在说明,自屈原沉江以来的一千五百年间,除了滩声,其余均已不似旧时景物,寄寓着作者对沧桑巨变的感慨。三是推人及物,本是人的行为及心境,偏说成是物理现象,如上引李清照词作中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本意是,丈夫远去,再也无人知晓我终日凝眸远望的苦况,却说成是只有楼前流水,应该知道我终日凝望远方的心曲。四是推己及人,本意是要抒发自己此时此地的情意,却不写自己,只写拟想的他人的情景,从而见出本意。

这种婉曲的笔法,最宜表现深沉、婉切、细腻以至缠绵、惆怅的感情。它可以增强诗作的朦胧美、含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但也不可故弄玄虚,令人难以捉摸。

〔示例〕 (唐)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简析〕 这首诗写于杜甫被安禄山叛军软禁在长安之时。这时作者的家属住在鄜州,诗的本意是讲作者离乱中在长安怀念家人,却于本事不着一字,只写想象中的妻子在月夜的鄜州如何怀念自己。所以开篇就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望月思乡思亲,是我国古诗词的传统写法。这里写闺中对月独看,并不是观赏景致,而是怀念长安的亲人。这从第二联说儿女还年小,不懂得“忆长安”,曲曲透出。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是反衬闺中的忆长安,而字面上只说她对月独看。独看夜月,已见离愁,想念的又是落入叛军之手的长安亲人,就更添焦虑。于是转入第三联,思之愈切,便望之愈久,不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反过来也一样,望之愈久,便思之愈深,想到不知流落在长安的亲人生命安危如何,不觉潸然泪下,这从第四联问“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以看出。第四联是写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夫妻团聚,明月共赏,不再悲伤。全诗处处从妻子方面设想,体贴入微,感情细腻深沉。写妻子念我如此情深,全为想象,实际上是在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因为不是直说,而是婉曲地表达,显得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