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物化是把人格物境化,赋予人以某种外在自然物的特质,把人的抽象的思绪化作一种具体可感的物象。
这种写法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避免概念化,可以使情绪表达得更准确、更生动,以唤起人们的想象与联想,更好地去捕捉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运用物化手段时,诗人所选择的外在物象的特点,要与诗人所表现的主观情思融洽契合。也就是说,选择物象要准确,要与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才可取得成功。
〔示例〕 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呵!
〔简析〕 全诗四节,这里选的是一、三两节。第一节,诗人把“我”物化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从而把“我”对祖国贫困、落后的感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我”由于祖国的贫困、落后而产生的压抑感、沉重感。第三节,诗人把“我”物化为“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不仅让人看到了正在挣脱束缚、从苦难中新生的祖国的形象,还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由衷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从以上两个诗节可以看到,舒婷在运用物化手段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客体的物象与主体的“我”融合为一,祖国的一切就是自我的一切,不管是贫困与落后,还是希望与振兴,每一种令人愉快的和令人不愉快的现实都和“我”血肉相连。这样,读者从中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客体的真实,还能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对祖国深沉、炽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