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人化

〔释义〕 人化就是赋予物(包括自然景物和人的创造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行为,也就是使物人格化。

物的人格化固然需要使用表现人的动作、情态的词语去描写物,但不止于此,而是要把物当作活生生的人去感知和描写,使整个形象人化。所以,实现物的人格化,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在飞腾的想象之中,因物移情,凝情于物,实现移情作用,从而赋予物以人的环境,人的思维,人的感情和人的音容笑貌、动作、行为等等。

这种方法,既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又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便于抒情,更生动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更传神地表达诗的主题思想。

写景状物,归根结蒂是要抒发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这类作品中,使用人化的写作方法也多见。

〔示例〕 (明)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及其品格。但“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思想感情,本不为无生命的石灰所有,而是作者赋予它的,是将石灰人化的结果。吟唱的是石灰,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不畏强暴、一身正气的品格。于谦是明代永乐年间的巡抚,为官清正,这里正是于谦在借物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