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点染

〔释义〕 点染是以画法为诗法之一种。“点”和“染”是用毛笔作画时两种基本的笔法。点,即用中锋把笔端如蜻蜓点水般落到画纸上;染,是同时用一支色笔,一支水笔,先着色笔,然后用水笔把颜色由浓至淡地染开。诗人则借用“点”的技法来点明和交代诗篇所描写的事物和所抒发的情意,借用“染”的技法对环境、氛围、景物、情意等予以渲染和细致的描绘。点是对于染的必要的说明与提挈,染是对于点的具象化与诗意的扩展。有点而无染,诗作可能形象干瘪,气氛不足,缺乏诗作所应有的艺术魅力;有染而无点,就可能模糊一片,不能提神,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构不成艺术整体。因此,在诗作中,点和染应该并举,不可偏废。而且点和染应该相互紧密相承,中间无他语隔开。在具体运用中,或先点后染,或先染后点,或边点边染,或夹点夹染,视表达情意之所需而酌加选择一种或数种灵活运用。

〔示例〕 (唐)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远离丈夫的青年女子的心理变化的诗。适应描写其心理变化的需要,诗人采用了先点后染再点的写法。第一句点明描写对象是“闺中少妇”,她的感情状态是“不曾愁”。第二句紧承“不曾愁”而具体展开,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她精心打扮,着意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赏景,铺张人物的行动表现了人物的欢愉之情。第三句写其瞩目所见,田野里柳色青青,杨柳依依,引起她的联想,产生了情绪波动,此景此情,似乎是忽然发现,而使诗意发生了转折。第四句点明情绪波动的内容是“悔教夫婿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