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联想

〔释义〕 联想就是根据创作目的,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或者更多的事物,使它们彼此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从而表现一种特定的情思。它是使诗作内容丰富、深厚,增强艺术魅力的基本手段。

联想可能是由对当前事物的感知而回忆起与之关联的其它事物,也可能完全是出现于回忆中的联想,即在回忆中想起一种事物,又连着想起其它有关事物。

展开联想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一是相似联想。或者是此物与彼物形态上相似,或者是两者在性质上相似,或者两者引起人的相似之情,因而构成相似联想。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由于“明月光”与“地上霜”在光色上相似而构成的联想。《诗经·硕鼠》将奴隶主贵族比喻成硕鼠,主要是两者都不劳而获,有害于人,即在性质上相似而构成联想。同时“明月光”与“地上霜”又都引起人的凄凉情绪,奴隶主贵族与硕鼠也都引起人的厌恶之情,即在引起人的感情方面构成相似联想。二是接近联想。事物或由于时间接近或由于空间接近而使人产生联想。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前一句点明魏万今晨启程而去,后一句联想到昨夜微霜初下,通过这种联想,把挚友离别置于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之中。这就是由于时间接近而产生的联想。再如李颀《送刘昱》:“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因而联想到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这便是由空间接近而产生的联想。三是关系联想。事物间存在着对比关系、因果关系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者既是对比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当然,这种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完全可以单独使用。四是通感联想。即由一种事物联想起另一种事物时而引发相通的感受,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乐声的清脆,又由乐声而想见其形似珍珠的圆润。这便是通感联想。

〔示例〕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简析〕 这是一首运用联想写成的佳作。前两句写当前的苦况:妻子来信询问归期,自己却回答不出准确的归期,只有巴山夜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之中。其间深含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从眼前景象联想到未来之乐:在西窗下,与妻子一块剪烛夜谈。谈的正是今日巴山夜雨不得归的两地相思之苦。从现在联想到未来又回到现在,这是从时间着眼的接近联想。从此地联想到彼地又回到此地,这是从空间着眼的接近联想。此诗之妙,就在于把时空接近联想冶于一炉而增加了诗作的厚度和情趣。而现在与未来、此地与彼地,一苦一乐,构成对比,又是对比联想。在这种联想之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人们共有的人生经验:此时此地之苦,待到时过境迁,在彼时彼地,却成为一种亲切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