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通感性意象

〔释义〕 由一种感觉引发,使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而得到加强,就是通感。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通感现象营造的意象,就是通感性意象。

通感性意象可分为两种:一是感觉性通感意象。如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诗句:“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蝉声有了“百合花也似”的色彩和“倾泻下”的形态,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沟通了起来。宋代孔武仲的七绝《乘风过洞庭》的末句“卧听银潢泻月声”,银潢即银河,诗人夜卧船舱,居然听到了银河之光与月华之色一起泻下的流泻之声,视觉意象转换成了听觉意象。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写竹子“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则是化视觉为嗅觉。也有化视觉为味觉的,如戴望舒的诗句:“我躺在那里,咀嚼着太阳的香味。”诸如此等,五官感觉之间,互相转换而构成意象。这种感觉性通感意象是古今中外通感性意象中用得最广泛的。二是双重通感性意象,即在第一次通感之后再追加一次通感而形成的意象。如唐代贾岛七绝《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前一句先由听觉转视觉,后一句再由视觉转触觉。就是双重通感性意象。

通感性意象是依据所描写的物象之间的某些共性来互相沟通的。但是摄进诗作中的客观物象的共性,不能自动沟通,必须经由诗人主观情感的作用,借助诗人的联想和创造性想象才能沟通和转化。促织声尖和针尖在“尖”这一点上有其相似性,旅人客居他乡的愁苦之情,由于月明人静时促织的声声尖叫而引发,感到像针尖刺心一样疼痛难忍,于是由听觉到视觉再到触觉的转化得以实现,从而双重通感性意象出现了。

通感性意象可以更美妙地表现出事物的情态,帮助诗人摄取转瞬即逝的情景,表现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的回响,创造出新奇独特的意境,获得奇妙的感受效果。

〔示例〕 顾城:《生命幻想曲》

  ……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

〔简析〕 全诗八节,这里选的是第二节的前几行,写的是驾着生命之舟白天荡漾在蓝天中的情景。阳光本属视觉意象,它的紫外线可以晒黑皮肤。诗作依据它呈辐射状的形态,先把它比喻成瀑布,由瀑布便联想到洗,“洗”属于触觉意象,于是就成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视觉意象转化成了触觉意象。接着又把太阳比喻成纤夫,把太阳的强光比喻成绳索,让“它拉着我”,“拉”也属于触觉意象,这样,视觉意象又转化成了触觉意象。意象奇特,感受新鲜,发他人之所未发,这些意象和感受为顾城所独有,给读者以强烈而新奇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