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动态性意象

〔释义〕 动态性意象是相对于静态性意象而言。静态性意象偏重于对物象作静态的描绘,似静物写生画一样。动态性意象则从动态中描写物象,使物象具有流动之美。因此,动态性意象较之静态性意象更能调动读者的处于流动状态的联想,更富于艺术生命力。例如《诗经·硕人》先连用六个比喻性意象对美女的容貌作了静态描绘:“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尽管这些描绘,可谓逼真,却总觉得板实,缺少生气。诗歌接着用了两个动态性意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顿使人物光彩焕发,生动传神,由形似进到了神似。

营造动态性意象最直接的方法,是描述物象的动态过程。例如屈原的《国殇》,就是通过一系列动态性意象的示现,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过程,完成了对爱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斗志的歌颂。营造动态性意象的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化静为动,将静态的物象做动态的处理,以寄寓诗人的情思,让读者生出许多联想。

〔示例〕 杨炼:《蓝色狂想曲》

  太阳的影子躺在波浪上

  黎明摇着棕榈叶,摇着绿色的光

  从我身边跑来,给每一块礁石

  布置洁台的鸽子。

  ……

〔简析〕 这是诗作第一节的前半部分,写的是黎明时分海边的景色。黎明本来无形,更无动作。而现在,诗作将它拟人化,让它“摇着棕榈叶,摇着绿色的光/从我身边跑来”,黎明不但有了形,而且有了动作,暗示出海岸微风吹动棕榈叶,海上绿波闪着光,黎明就是这样轻松、喜悦地来到南方海边的,而且“给每一块礁石/布置洁白的鸽子”。尽管“布置洁白的鸽子”有些费解,或者说有解释的多样性,但毕竟给人以安宁、温馨的感觉。这就是化静为动的意象处理及其效果。当然,化静为动也必须符合情理,也必须从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