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比喻性意象

〔释义〕 比喻性意象是以某种物象去比喻某种情意而构成的意象。在诗歌中,比喻不只是修辞手段,还是诗人展开想象与联想的重要艺术手段,是营造意象的重要艺术手段。比喻性意象可以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可以把相隔最远的事物,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新奇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营造比喻性意象,除了应遵循设喻的一般规律外,贵在虚实相比,即用抽象的意念、情思(虚)与具体的事物(实)相比,或以实喻虚,或以虚喻实,是虚实联想的结果。应尽量避免以实喻实,或以虚比虚。李清照《武陵春》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以实喻虚。忧愁的沉重是虚空无形的,现在把它比作连船都载不动的实体,愁思的沉重不仅有形,而且有了重量,愁思的沉重就成了似乎可见可摸的东西。表现爱、恨、愁、梦等心理状态或某种思想观念借助于实体物象来作比,化虚为实,意象会生动而鲜明,既富于生活的实感,又具有空灵之趣,对读者的审美联想具有强烈的刺激力。

比喻性意象在诗篇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一个或几个比喻在全诗中构成独立的意象,成为一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种是全诗均由比喻性意象组合而成,使其具有整体美。

〔示例〕(台湾)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简析〕 这是一首构思精巧的比喻性意象诗。作者把对故土苦苦的思念,抽象成“乡愁”这个概念,然后把“乡愁”物化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构成四个暗喻。这四个暗喻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眷眷思念之情,对妻子的恋恋不舍之意,对亡母的拳拳孝子之心,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殷殷之望。语言简炼,内容丰富。用四个喻体共同比附乡愁,全诗又构成一个博喻,主旨鲜明集中。按照时间结构法,采取“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种并列中有递进的构成方式,使诗篇有如一阕乡愁四重奏,反复咏叹,情韵极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