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断与续

断,中断、停顿;续,接续、承接。在写作中,“断”是指中断事件或情节的叙述线索,宕出笔锋,插入其它内容所造成的叙述的暂时停顿、间歇;“续”则指接续原来的事件或情节线索继续叙述下去。“断”与“续”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在一起,断中有续,似断而续,这就构成了写作的一种辩证艺术。恰当运用这种辩证艺术,不仅能使行文内容反映出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再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面貌,而且可以使文势错综尽变,文意沉郁顿挫。

常用的有明断暗续、形断意连等技法。“明断暗续”是表面上中断了原来的叙述线索,而插入的内容又与其暗相呼应,断中有续,暗中连接。如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有这样一个情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按照这样的线索,本来应当接写曹无伤如何告密,应当刻画刘邦对此事如何反应,但是情节就此打住,把笔锋转向刘邦、张良等人如何提防范增暗算的描写。这并不是说刘邦没有听清项羽说的话,也不是说刘邦不相信项羽的话,这样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当写到刘邦逃回自己的营地,便断线重接,交代了“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的结果。这就是明断暗续。这样写不仅造成情节的错综变化,也成功地刻画了刘邦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性格。

形断意连是从形式上先行中断,但插入的内容并非与原来的事件或情节毫无瓜葛,而是其内在意蕴与中断的叙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赵树理的《登记》主要是反映艾艾与小晚的恋爱故事,一开始就从主线落笔,叙写了正月十五日晚上艾艾借观龙灯而看小晚的事情,当写到艾艾回屋睡觉,把一个罗汉钱掉在地上,被母亲“小飞蛾”捡起的时候,小说中断了主线的叙述,插入了“小飞蛾”年青时的一段爱情经历。这两个故事似乎没有多少关系,其实这正是似断而连,作家把母女二人的爱情置于两个时代背景之中,形成对比,为下文刻画“小飞蛾”支持艾艾的爱情做了铺垫,这就是似断而连。

清人刘熙载说:这种技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艺概》),因此运用时其关键在于“断乎其所当断,续乎其所当续”,断在巧处,续在妙处,断与续要均无阻隔,其内在要有联系,起讫点的转换、交接要自然妥贴,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