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轻与重”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描写上的浓墨重彩和轻描淡写;二指笔墨上的从轻和侧重;三指语言表达上的轻声和重音。三个方面各构成一对矛盾,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关于“浓墨重彩”和“轻描淡写”已在“浓与淡”中做过说明,此处就不再赘述。笔墨上的从轻和侧重,是说文章作品中所写的两个对象,都要着墨,但一个从轻,另一个则是着力用笔之处,侧重者因从轻者的描叙铺垫而突出,从轻者则因从重者的强调而显现,二者互为依存,彼此映衬,但又有主次之分,从轻是为了侧重。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先从不同时代人们对菊、牡丹、莲的观赏态度写起,然后又指出了这三种花的不同品格、各自特点,至于对它们的好坏优劣,作者并没有特别评说,但笔墨有轻有重,态度了然分明,说明作者更加赞赏莲花,因为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德。显然这是正确处理从轻和侧重笔墨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表达上应搭配声调的轻重。声调有轻有重,才能造成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不仅诗词歌赋应注重语言的轻重节奏,就是散体文章也应如此。请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文中加黑点字应读重音)。这段文字的声调有长有短,有轻有重,一经配合,节奏感很强,犹如一曲优美的音乐,非常动听。
不管是运用笔墨上的从轻和侧重,还是语言遣用上的有轻有重,都要从互为映衬的角度,合理搭配,使其交织成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