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抑与扬

抑,抑制、压下;扬,振发、高举。作为写作技法,“抑”是一种贬低、压下的手法,即有意把欲否定、贬抑的人物或思想观念,写得平庸无能、漏洞百出;“扬”则是一种褒扬、高举的手法,即有意把要肯定、赞美的人物或思想观念,写得高大完美、光彩照人。抑与扬,互相对立,辩证统一,没有“褒”就无所谓“贬”,没有“压下”也就显示不出“高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转化,“抑”可以转化为“扬”,“扬”可以转化为抑。根据这个原理,写作时可将抑与扬二者结合,交替使用,彼此对照,互为映衬,这就形成了写作的一种辩证艺术。这种辩证艺术不仅能突出感情,深化主旨,强化思想,增加容量,而且能使文势曲折,变化有致,从而增强文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抑与扬的辩证艺术有四种方法,即“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清代刘熙载《艺概》),其中常用的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两种。欲抑先扬,也称先扬后抑,或抬高跌重法,即作者对要贬抑、否定的人、物、认识、观点,先行肯定、抬高、褒扬,而后再着力贬抑、压下,直至彻底否定。在行文中要正确处理抑与扬的关系,“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扬”是表象,“抑”是对实质的揭示,先“扬”是为了造成更大的陡势和落差,使后“抑”跌得更加有力、沉重。鲁迅的《王化》就使用了先扬后抑的技法。文章一开始就说:“中国的王化现在真是‘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了。”竭尽颂扬赞美之能事,似乎王化的光泽遍及上下四方,无所不至,然后又列举保护伪满夫权、宣慰新疆回民闹乱、救济蒙古王公、诵经怀柔西藏、对付广西瑶民等事例,说明国民党反动派为实行王化,虽然“东奔西走,南征北剿,决不偷懒”,但终于能获得“精神上的胜利”,这是在冷嘲热讽中拾高。最后一“抑”,揭示出“王化”的实质:“等到‘伪’满的夫权保障了,蒙古的王公救济了,喇嘛的经咒念完了,回民真的安慰了,瑶民‘不战自降’了,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自然只有修文德以服‘远人’的日本了。这时候,我们印度阿三式的责任算是尽到了。”显然,把“王化”的种种盛举抬得越高,其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得越加清楚,“王化”的实质也就跌得越重。

欲扬先抑也称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法,即作者为肯定某人某物或某种思想,本来要“扬”,但不是开始就“扬”,而是先对其故意否定、贬抑,然后再着力肯定、褒扬,抑扬形成反差,“扬”的效果就更佳。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中的老田,是作品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一开始通过“我”的眼光描写了他平时疲沓拖拉,处理问题不紧不慢的作风,但写到山洪暴发的紧急时刻,作者着力刻画了他的勇敢、果断,既精心组织抢险,又身先士卒地跳入决口的汹涌波涛之中排成人墙,终于堵住决口的精神风貌。这就是先抑后扬。先“抑”的不过是表面现象,后“扬”的才是作者的本来倾向。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先抑后扬,抑和扬的对照,老田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运用抑扬辩证艺术技法时,首先要分清对象,先抑后扬一般是用来表现作者肯定、褒扬的人、物、现象;而先扬后抑往往是用来表现否定、贬抑的人、物、思想观念。其次要明确抑与扬的辩证关系,欲抑先扬,“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扬”是为了“抑”得更加有力;欲扬先抑,“抑”是现象,“扬”是实质,“抑”是为了更好地“扬”。第三,要掌握抑与扬的内在联系,二者既要有对照性,又要有衬托性,相反相成,要有相通的桥梁,这才能完成互相转化;第四,抑与扬要恰到好处,有分寸感,不可为“抑”或“扬”而脱离实际地随意“扬”或“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