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宽泛、广阔,窄,狭窄、狭小。宽与窄互相对立,又辩证统一。作为写作的辩证艺术是指宽题可以窄作,也可以狭题宽作。宽题窄作是说题意涉及内容广阔、宽泛,而取材却较为单纯、狭窄,用点滴的事情或一两个侧面去写较大的题目,或反映重大而宽泛的内容。鲁迅有一篇叫《文人比较学》的文章,从题目看,它所包括的内容相当丰富、广阔,反映的角度也应多方面,可以论证,阐述,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地写出数万言,乃至数十万言,但鲁迅先生没有这样去写,他仅仅从施蛰存答复一篇批评文章的意见说开去,对其意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剖析,给予尖锐的抨击,指出这些话“活活的画出了‘洋场恶少’的嘴脸。”用仅有四百余字的篇幅写了这个大题目,可为大题小做。宽题窄作不同于文不称题。文不称题,是说行文内容没有切近题意,或扣题不紧,不符合题意要求,而宽题窄做却是从题意出发,只不过是取材较为狭窄,单纯,其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更为集中,更为简洁,明确;不过在宽题窄作时,一定要注意所选题材的典型性,要能生发出题意所要求的宽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不可随意拔高,也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狭题宽作是说题意狭小,但写作时能引申开拓,展示更加丰富、更加广阔的内容,阐述更加宽泛,更加深刻的事理。鲁迅的《喝茶》是从如何泡茶和在不同情景下喝茶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说起,然后引发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的感慨,再由这种感慨联想到使用筋力的工人,就无法享受这种“清福”,也不会产生茶好茶坏的感觉,就像骚人墨客无论是秋之来临,还是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也从中享受到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一样,指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态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态度。接着由细腻敏锐的感觉又说到痛觉,指出人要自卫,就必须有痛觉,但也不能过分敏感,否则“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最后以“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作结,劝诫人们不要无端敏感,造成精神的紧张。这篇文章仅有千余字,但涉及内容相当丰富,相当广泛,既有经验,也有体会,还有人生哲理,现实针对性很强,然而题目却是“喝茶”,也是从喝茶落笔,这就是狭题宽作。狭题宽作能拓宽内容,引发更多的联想,使内容更加丰富、广泛,但也不可信马由缰,任意挥洒,远离题旨,言不及义。宽要适度,要合理,要不脱离题旨,同时也要放得开,收得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