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凝聚、集中;散,疏散,放开。在写作中,聚与散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笔墨的集中和疏散;二是指内蕴的凝聚、专一和写作的灵活自如、疏放开阔。前者适用于一切文章作品的写作,后者一般专指散文。
写作中笔墨的集中与疏散是相对于文章作品的主旨而言,笔墨可以以主旨为聚焦点紧紧围绕在其周围,不离纲不跑弦,始终奏鸣主旋律。晋朝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万世撼人心”的杰作。作品以“尽孝”为中心,充分说明了辞官不就的原因。全文共四段,段段都突出一个“孝”字。第一段从自己的苦难遭遇和家庭困难落笔,叙写了自己由祖母抚养成人,而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需自己在旁服侍,以报养育之恩,强调了“尽孝”是自己的职责;第二段交代了不能奉诏赴命的原因:“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说明自己只好服从祖母之意,以尽孝心,不能从命,仍然突出“孝”字。第三段进一步阐述了母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并以本朝“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为根据,说明自己“尽孝”是天经地义,扣“孝”更紧。第四段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为由,表明了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仍以“孝”为核心。这篇散文布局谨严,层次分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扣紧“孝”字,反复阐明为孝敬祖母而辞不赴命的主旨,笔墨非常集中。
笔墨也可以疏放自如,泼的开,落的远。苏轼的《前赤壁赋》从泛舟江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写起,状写了江上清新静谧的美景,引发了作者飘然而入仙境的感触,写出了“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的超然之乐。然后又由乐而悲,刻画了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愤之音,表达了作者的悲愤心情。接着以与客问答的形式回顾了历史,抒发了人生短促渺小,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感慨。最后在“变”与“不变”的议论中,表露了积极用世而又寄情于山水的乐观态度。全篇文章笔墨洒脱,想象丰富,内容开阔,境界飘逸空灵,笔法灵活而不拘谨,充分表现了既想经世济时,又想纵情山水;既仰慕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又感慨人生短促、渺小;既忧谗畏讥,又豁达高旷的重重矛盾情怀。这篇文章看似“散”而实为“聚”,始终以抑郁与达观的情感为凝聚点。这也正是“聚”与“散”的辩证艺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放开笔墨写作时,要“散”中有“聚”,“散”是为“聚”。
在散文写作中通常讲形散而神聚。散文贵“散”,这个“散”是指形散,包括二方面的含义:一是题材广泛,总体上没有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在一篇散文中内容也可以非常开阔,能任意挥洒,纵横驰骋。二是写法灵活自如,或叙述,或描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实,或联想,或多种写法兼而有之,不受拘束。散文又忌“散”,这个“散”是指中心散漫,结构散乱。散文应当主题集中,结构谨严。主题集中即“神聚”。在散文中“形散”和“神聚”是辩证的统一体,它的题材可以是看似并不相关的人、事、物、景、情,但必须有其内在联系;它的结构可以灵活多变,但必须精巧布局、严谨自然;它的表达方式可以疏放自如、多种多样,但必须严密构思,围绕中心,即用专一的内蕴,把它们凝聚在一点,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是围绕社稷坛来抒情言志的,作者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纵横驰骋,随意挥洒,一会把镜头拉向现实的近景,一会又把镜头推向历史的长河,想到诗人屈原的诗句,想到多少年来在土地上辛苦耕耘的农民,想到古代的中国思想家创造的四方、五行学说,和创造的种种人类物质文明,又想到中国的泥土和泥土的故事,想到国土的统一,又“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画面非常开阔,内容相当丰富,“出”、“入”十分自如,“形”很“散”,但“神”却很“聚”,作者始终以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和作一个中国人的光荣感、自豪感贯穿全文。
在写作中要做到散中有聚,聚中有散,散而不乱,聚而不死,把内容的开阔丰富、形式的变化多姿和内在的严谨周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