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动与静

动与静是事物的两种状态或情景。动,即事物处于活动、变动状态,或是变化的情景;静,即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不动状态,或幽静的情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当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动”是绝对的,但是也有相对静止的时候。实际状况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彼此联系,因此事物呈现出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状貌。在写作中运用动与静的辩证艺术,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中动态与静态对立统一的真实反映和生动写照。在具体写作中,动与静要有机结合,彼此映衬,或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或动静错位,或动静相间,从而塑造出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创造出含蓄深远的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是首描绘空谷深林傍晚时分幽静寂寥景象的小诗。全诗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诗中,前两句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把本来空寂的深山幽谷,用“只闻人语响”,不见有人行的诗句一衬托,写得欲显幽静;后两句动中有静,以静写动,用“深林”、“青苔”等静物在夕阳余辉的反照下倏忽变化的情景,动中寓静,显示空谷深山的愈加寂静。全诗把动与静有机结合,“见”与“不见”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空谷深林极其寂静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怀。

在一般文章的写作中,更多的是对动与静的实写,但这种描写必须动静交替,动静相间;不能一味地去写静态,或静止地去写;也不可只写动态。只有对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交替描写,才能表现出事物的变化演进,才能创造出某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和某种特定的艺术氛围;只有动静相间,动静有致,才能使文章内容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造成曲折起伏的文势。如茅盾的《雷雨前》描绘雷雨前天空景象的变化: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他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

午后三点钟光景,……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的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

像是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吼声。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这一段文字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又写静态,动静交替,动静相间,生动地再现了天空罩着的灰色的幔的万千气象,刻画了极其闷热的情景,从而创造了一种艺术氛围,内容有了起伏,文势有了波澜,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