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情节式是以叙述某一事件经过为中心内容的一种曲艺作品体式。各种曲艺形式几乎都可以有“情节式”的作品,其中以鼓词、快书、评书为最多。
“情节式”要求所讲叙的故事必须是完整的,有头有尾的,其中不但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而且还要有情节、有矛盾、有主题。曲艺作品,除中、长篇外一般都是比较短小的。要在一个短小的篇幅内,表现这样众多的内容,首先就要在选材上下功夫:
第一,小中见大。这几乎是对所有曲艺作品的要求。艺人常说“小段儿不小”,意思是说,要通过一件小的事情反映出重大的主题。因此在选材时就要注意选取那种既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又是能够反映出时代脉搏的“小事”作为写作的题材。
第二,小中见奇。“奇”就是不一般的。事情虽小,也不能平淡无奇,直出直入。所以应当选取那种经过构思,既能构成曲折的情节,又能产生矛盾的事件作为题材。然而,情节又不能过繁,矛盾又不能过多。
第三,小中见人。事情小,人物少,同样要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事情离不开人,选材要把事与人结合起来,要选取那种能使人物始终处于矛盾的焦点,能在情节发展中,从某一个方面显示出人物个性的事件和情节作为题材。
概括说,即一个小故事,一两个人物,一个贯穿情节,一个主要矛盾,能表现一个较大的主题。
〔示例〕 赵连甲:(山东快书)《赔茶壶》
……
这一天,部队来到海河工地向阳堡,
挖河修堤建水库。
小吴事事学习老八路,
生龙活虎干劲足,
天黑才收工回了村,
小吴跟房东大娘住了个里外屋。
进了门儿,他拿起扁担去挑水,
大娘咋也拦不住。
眨眼挑满一缸水,
他放下扁担又抄笤帚。
扫完院子擦桌子,
没留神,桌上有把瓷茶壶,
胳膊一抡壶一滚,
“叭嚓”,茶壶摔了个八瓣五。
他赶忙捡起壶片儿往一块对,
对呀对,怎么也对不成这把壶。
老大娘听见响声掀起门帘看:
(白)“什么响啊?哟……”
原来摔了一把壶。
见小吴手捧着一捧碎壶片,
看得出他心里实在不舒服。
大娘看罢走进屋,
噗哧儿一笑叫小吴:
“嘿!这可巧了,这些天我就看着这壶不顺眼。
样子又老瓷又粗。
这一下算你帮忙摔得好,
你大娘我正想换把新茶壶呗!”
小吴想:大娘真会说笑话,
谁能帮忙摔茶壶哇!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做到,
得赔大娘一把壶。
发扬革命好传统,
执行纪律不含糊。
想着他要去供销社,
大娘一旁早看出,
说了声:“小吴哇!大娘我先出门去办点事,
等我回来你再出屋。”
(白)“好!”
等大娘回来,小吴跑到供销社,
进门掏钱打招呼:
“售货员同志,麻烦你,
给俺拿一把最新式儿的瓷茶壶。”
柜台里走过一位女同志,
上上下下看小吴,
问了声:“同志你贵姓?”
小吴回答:“我姓吴。”
售货员一听笑了笑:
说:“同志,我们不卖壶。”
“唉?售货员同志,货架上明明摆着壶,
你怎么能说不卖壶?”
“是啊,因为同志你姓吴,
娃吴我们就不卖壶。”
小吴一听心纳闷:
“买茶壶,怎么还管姓吴不姓吴哇?”
“对!这是刚下达的一项新规定!”
“新规定?这个规定太特殊啦!
同志,我不买多就买一把……”
“卖给你一把也得犯错误!”
(白)“嗐!卖茶壶你能犯什么错误?”
这时候,房东大娘来到供销社,
“对!坚决不卖给他茶壶!”
嗳,小吴一看明白了,
原来是大娘打的埋伏。
大娘说:“解放军帮咱治河来劳动,
不怕千辛和万苦,
军民本是一家人嘛!
俺还能让你赔把壶?
告诉你,想赔壶你也买不到,
售货员是我儿媳妇!”
(白)这事儿还不好办了!
那小吴又受教育又感动,
激动的话儿难说出。
这一天,挖河的工程告结束,
老大娘送走部队和小吴,
回到屋里猛一愣,
见桌上放着一把白地红花的新茶壶。
(自)“咦!这壶他怎么买到了?”
小吴为买这把壶,
动了脑筋下功夫,
知道姓吴的不卖壶,
去求民工胡大叔,
小吴求老胡,
老胡找老涂,
老涂又去托老卢,
这才买来这把壶。
〔简析〕 损坏东西要赔,这是常理,也是常事。作品正是通过“赔茶壶”这样一个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反映了“军民鱼水情”这个重大的主题思想。
作品一开头就围绕着“赔茶壶”这一矛盾焦点展开了情节:一方是房东大娘为了不让小吴买到新壶,背地里找当售货员的儿媳妇打“埋伏”;另一方是小吴为了买到一把壶暗地里找到了民工老胡、老涂等人做“掩护”买到了新茶壶。
事情虽小,情节曲折,人物始终处于矛盾焦点,个性十分鲜明:一个是执行纪律一丝不苟的解放军小吴;一个是性格开朗,对子弟兵有深厚感情的房东大娘;一个是喜欢开玩笑,说话幽默的售货员。整个作品完美地体现了“小中见大”、“小中见奇”、“小中见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