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科学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说明文中的知识不可能全部由作者亲自观察去获取,还要借助于许多间接的经验,这就需要进行知识采集。
采集知识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阅读报刊书籍。事物之间是互相关联、彼此启示的。因此,作者平时必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尤其要注重尚未确切掌握的常识和新出现的知识,并适当地进行摘录,以扩展和丰富知识库存,这样才能眼界开阔,角度新颖,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写出高质量的说明文。如果需要说明的事物比较复杂,平时又较为生疏,那么,就要采取定向收集的方法,针对其所涉及的方面,拟订一个搜集材料的提纲,然后分门别类地查找资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研究,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就会逐渐明晰起来。
二是访问他人。当亲身观察仍然疑惑不解、又查阅不到任何资料的时候,就需要访问专家,寻问当事人,以求指点迷津。在访问前,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准备。进行提问时,要目的明确,问题精当,抓住关键,记录精确。
〔示例一〕 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
〔简析〕 这是对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体积和外观的概括介绍。其中,外观的轮廓、色调和给人的庄严、巍峨、绚丽之感,是可以通过作者的眼睛实地观察到的,但建筑面积和体积却决非目测可得,必须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得确切的数字。翻阅原始资料,记录有关数据、工艺和原理等,是说明文写作的必要准备。
〔示例二〕 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
在这座高大的礼堂里,尽管上下三层席位高低差距很大,底层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最远处距离主席台有60米,但是中间没有一根柱子。为了让我们了解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师画了一张草图,并且告诉我们,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其中有六榀,一端压在一个9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横梁上,所有这些重量又一起压在主席台台口的两根柱子上,每根柱子都能承受3000多吨的重量。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在这里,建筑师极力推崇建筑工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是他们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这种复杂的结构工程,同时安装了声、电、冷热风、电视转播等各种复杂的现代化的设备。
〔简析〕 这段文字着重介绍了万人大礼堂的建筑结构。万人大礼堂三层座席而没有一根柱子,这种效果是怎样造成的呢?作者亲自观察看不明白,查阅设计图纸也弄不明白,只有访问设计师。通过设计师画草图,并现场解说,才明白万人大礼堂的屋顶藏着十二榀钢屋架,其中六榀,一端压在一个9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横梁上,所有这些重量又一起压在主席台台口的两根柱子上,每根柱子都能承受3000多吨的重量。如果不是通过访问,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是既看不懂图纸等建筑资料,也不会知道屋顶内部的奥秘。所以,在写作之前访问当事人,核实资料,解答疑问,对于写好说明文,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