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探索心灵观察法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通过观察人物的肖像、服饰、神态、举止、言谈等外在表现探索其内心隐秘的方法叫探索心灵观察法。因为任何人的心灵都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但他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情感变化总要以这样那样的外部形态透露出来,观察其外部正是为了探索和把握其内部,认识其本质特征。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中,写华威的肖像: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见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作者细心观察,抓住了华威先生外形的四个特征:挟皮包、带戒指、拄手杖、翘手指,从而探索到他附庸风雅、自作多情、矫揉造作的思想性格。再从他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中,进一步探知他的内心世界:他到难民救济会,这是下属机构,“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一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离开时,“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真是故作矜持,旁若无人,趾高气扬,俨然摆出一副抗日救国,唯我独尊的派头。他到救亡协会,这是高级机构,“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主席对他微笑,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当他离开这里时,“腰板微微地一弯”,连续两次道歉不迭:“兄弟首先要请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点,而又要提前退席”。与他前边到难民救济会相比,前者居功自恃,后者毕恭毕敬,转瞬间判若两人,好一副势利相!而在私下场合里,“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密斯黄说要跟刘主任去算帐呢’……”这正揭示了他在道貌岸然、高喊抗日救国的招牌下,实际上是醉生梦死的酒肉之徒!作者观察华威先生在三个不同场合,有三副面孔、三种态度,深入透视了他丑恶的灵魂。

宏观感受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这是感受主体着眼于全局,从一定的时代高度对感受客体进行历史的、社会的整体考察,从而准确地把握客体本质、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的一种感受方式。这些感受因其站得高、看得远,能对客体有整体的、全面的把握,所以感受会更准确,认识会更深刻,立意会更高远,表达会更充分。但是,在感受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准确地认识客体,所以既要立足于其整体和全局,也要注意其细部和局部,把宏观感受和微观感受有机结合。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云:“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以恢宏的气势,乐观的态度,展示了梅花面对狂风暴雪、百丈寒冰,毫不畏惧,傲然怒放,巍然挺立的形象,赞美了梅花不孤高自赏,只是做一个报春使者的高尚情操和可贵品格。毛泽东同志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梅花置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一反过去文人墨客笔下梅花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的情调,赋予梅花新的精神、新的品格、新的形象。诗人并没有忘记了梅花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把它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分子来认识,放在百花丛中去表现,这就更加突出了梅花不争春,只报春,与百花共享春天的献身精神和高尚品格,准确地揭示了梅花的本质。 

听觉感受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是通过听觉器官(耳)进行的一种对音响、音质、音色辨析的感受活动,也是在此基础上引发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反映。写作主体如果能对音响强弱、音质大小、音色好坏细微体察,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生动地表现思想感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是这样刻画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收拨插弦冲,整顿衣裳起敛容。”这段诗句把弹奏琵琶的或大或小,或急或缓,或嘈或切,或断或续的各种音响、音色描绘得惟肖惟妙,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情态毕现,真切地传达了琵琶女感情的细微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赞美之情。这不仅仅是从感觉落墨,更主要的从中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因此也就表现了诗人被贬浔阳的孤寂、凄凉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