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张与弛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张,张开,紧张;弛,松弛,舒缓。一张一弛,语出《礼记·札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说明事物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演进,有时相对紧张、激烈,有时相对舒缓、平稳,张与弛总是交替进行,并和谐地统一,从而构成一个曲折的运动过程。这是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推进的规律。在写作中借用过来,作为一种辩证艺术,是指在文章中,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既要用快速节奏叙写紧张、激烈的场面、情节,又要用缓慢的笔墨叙写舒缓、松弛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或先“张”后“弛”,或先“弛”后“张”,或“张”中有“弛”,或“弛”中有“张”,要张弛相间,相错成文。这样既能使内容真实,又能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文势的缓急变化,还能叩击读者的阅读兴趣。成功地运用张与弛的辩证艺术,文章或作品必然会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水浒传》二十三回中,先叙写了武松离开柴进庄,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一个酒店,经过和酒家周旋,一连喝了十五大碗烈酒,向景阳岗走去等情景,笔调从容、舒缓;在景阳岗上,武松正待在一块大青石上要睡,忽然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跳将出来,向武松扑去,双方展开搏斗,老虎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则先是一闪、一躲、又一闪,然后又一劈、一跳、一揪、一踢、一按,最后置老虎于死命。对这一场面写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然后又写到武松被阳谷县群众请到县里赴宴,领赏,笔调又转为舒缓。这一回内容有张有弛,张弛相间,节奏感和层次感都很强,因此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浓与淡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浓与淡本指颜色的深与浅,密度的稠与稀。借用在写作中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文章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感情色彩,“浓”即感情热烈、外现,“淡”即感情平和、内蕴;二指语言文字特点,“浓”即浓墨重彩、文字华丽。“淡”即轻描淡写、语言素朴;三指文章作品所显示的两种不同风格,“浓”即绚烂绮艳,“淡”即淡雅清峻。在三个方面中语言文字是条件,是手段,感情和风格的“浓”与“淡”,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浓”与“淡”来显示;语言文字的“浓”与“淡”又反映着感情的热烈或平和,风格的绚烂绮艳或淡雅清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色彩艳丽,文字华赡,短短四句诗就用了“碧”、“绿”等浓重的色调,描绘了初春柳树复萌后的壮美景象,又用“妆成”、“垂下”、“裁出”等动词,状写了柳树在二月春风吹拂下所呈现的状貌,最后一句用拟人化和比喻手法刻画了乍暖还寒又心灵手巧的二月春风,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问题做了回答。全诗手法逼真,景色如画,使读者对生机勃勃的“柳”的形象和神采感到具体可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首诗之所以有上述描绘,其内在根据是作者对“柳”的感情炽烈,这种炽烈的感情又通过浓墨重彩的语言得到体现。

急与缓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急与缓,或称快与慢,在写作中是指叙述的速度、节奏。“急”,即叙述时突兀而起,落笔入题,情节(或事件)快速推进,中间没有停顿,首尾一气呵成,给人紧张、急促的感觉;“缓”,则指叙述时从容不迫,时断时续,节奏舒缓,平和委婉。在一篇文章或作品中,特别是在叙事性文章作品中,“急”与“缓”往往交替进行,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惊险的场面、紧张的情节、热烈的气氛、高潮的疾速推进,总是短语连珠,快速展开;而环节展现、细节穿插、背景交代、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以及高潮前的铺垫、高潮后的余波,一般是慢声慢语,舒缓流动。只有正确运用急与缓的辩证艺术,文章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才能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演变状态;也只有正确处理急与缓的关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有张有弛,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理由的《扬眉剑出鞘》当写到栾菊杰和扎加列娃对阵的场面时把双方的交锋写得刀光剑影,腾挪跳跃,紧张而激烈,这是快速描叙所致,而往事的穿插和比赛前栾菊杰躺在马德里体育馆地板的思想活动则写得舒缓平稳,娓娓细述。正因为作者把快速流动与缓慢展开有机结合,交替出现,使整篇报告文学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把急促的节奏和缓慢的叙述交织成一支和谐的英雄奏鸣曲。

刚与柔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刚与柔是文章作品的两种不同风格。“刚”,是指文章作品具有阳刚之美,“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清代姚鼐《复鲁絜非书》),雄浑、豪放、刚健、遒劲;“柔”则指文章作品具有阴柔之态,“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同上),清新、淡雅、飘逸、高远。刚与柔可以相对独立,各有“偏胜”,也可有刚有柔,“统二气之会”。作为写作的一种辩证艺术,就是要刚柔相济,互为表里,即在一篇文章作品中既有热情奔放的击节长啸,又有情意缠绵的低吟浅唱;既有刚健遒劲的挥洒,又有细腻婉转的描述;既有波澜壮阔的画面,又有平淡柔和的造境,二者交替使用,互相辉映,构成相映成趣、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如宋代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起笔不凡,刻画了“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的壮阔浩大景象,气势磅礴,恣肆奔放,然后交代了亭的由来和建亭的用意,写得从容不迫,疏缓平淡,两个对象,两种笔墨,互为映衬,涉笔成趣。下文登亭览江之胜,先写江上“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之状,又写“昼则舟楫出没”于亭前,夜闻“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的景象,接着又写了向西远望所见:“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历历指数,如在目前。这些文字绘声绘色,细腻逼真,显示出清新、淡雅的风格。然后又写了登临亭上而生的怀古之情,历写了此处所发生的种种英雄壮举,气势雄浑,造语劲健,与上文的柔美风格相互辉映,构成刚柔相济的和谐整体。最后一段是对“快哉”二字的考证,作为旁逸一枝,实属必要,写得舒卷自如,平淡晓畅。总观全文,有柔有刚,刚柔结合,互为接济,彼此映衬,构成其独特的风格。苏轼在评论苏辙之文时说:“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县丞书》)此文的风格正是这种评论的具体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