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叠映式意象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释义〕 叠映式意象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的意象重叠交映在一起,其含意就从叠映之后所构成的艺术图景里,或从几个互相映照渗透的意象之间产生出来,就像电影中的叠映式蒙太奇。它的基本方法是把类似的意象或性质相同的意象,从量上加大;不是一般的量,而是大量,即用“双料”重叠,使意象强化。几个叠映在一起的意象,虽建立在类似的基础上,但不是比喻,也不是象征,而是联想,是由一个意象联想到其它类似意象。“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调》其一),不是说杨贵妃飘飘举举的衣裙像云彩,杨贵妃的容貌像牡丹花,而是说看到飘飘荡荡的云彩就联想到杨贵妃的衣裙,看到娇艳的牡丹花就联想到杨贵妃的面容。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也是说看到杨贵妃眼泪纵横的脸,就联想起一枝带雨的梨花。云彩的意象叠映上一个衣裙的意象,牡丹花的意象叠映上一张脸的意象,眼泪纵横的脸的意象叠映上一枝带雨的梨花的意象,就分别构成叠映式意象。这种由联想而产生的叠映式意象,富于新意,又充实扩展了诗的内涵,耐人寻味。如果只有“玉容寂寞泪阑干”,就只有实象,而叠映上“梨花一枝春带雨”,不仅意象灵动,而且那眼泪纵横的脸也似乎很娇美了,真可谓“境界全出”。

起承转合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释义〕 起承转合是诗歌布局谋篇的传统技法,最早由元代范椁提出。“起”即开头,有明起、暗起,顺起、倒起,正起、反起、比起、兴起、设问起、感叹起、议论起等种种方法。明起是开篇就题之本意说起;暗起是起首对题意虽未明说却暗合;顺起是从事物的发生写起;倒起是从事物的结局写起;比起是用比喻起笔;兴起是欲说此物,先从他物说起;设问起、感叹起、议论起是分别用设问句、感叹句、议论句起笔。“承”在“起”后,“承”是承接上一层而过渡展开,起承上启下作用,或顺接,或反接,或依类连比。“承”后要“转”,“转”是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别开生面,荡起波澜,曲折有致。长诗往往不只一转,还有二转以致数转,对所抒写的事物和情思,从范围上拓宽,从程度上加深。“转”是为了“合”。“合”是收合结尾,使结构严谨完整。可以点题结,即从正面直接点出题旨,白居易主张的“卒章显其志”即指此,他的许多诗作也是这样收束的;可以情结,即在篇末直接抒情;可以理结,即在篇末以议论阐明事理作结;可以景结,即以描写景物收合,这种结尾不直截了当揭示主题,但它引人思索,富有余味,杜甫在《寄高适岑参三十韵》里称赞高、岑的诗作“篇终接混茫”,就是指此;可以反诘结,即用反问句式作结,以增强语势。

格律体诗行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释义〕 这是指在句式、字数、段数、对仗、声韵等各方面或其中几方面,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的诗歌体式。这种诗歌体式常见的是被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及其意义如下:第一,每句的字数固定,或五言,或七言,在一首诗中不得有变化。在句法上五言句是上二下三的格式,七言句是上四下三的格式,节奏鲜明。第二,每首诗的行数固定,每句为一行。绝句为四行体,律诗为八行体,长律(也叫排律)为十行以上的长篇体。律诗的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做首联(起联)、颔联、颈联、尾联(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有的相当于律诗的前四句,有的相当于后四句,有的相当于中间四句,有的相当于首联和尾联之和。第三,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交错,一联之间平仄相反,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即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的二、四两字平仄相同),此外,一句之中在结尾不能一连出现三个平声字,也不能在有平声字韵脚的句子中只剩下另一个平声字,这分别叫做三平调和犯孤平,是律句之大忌。由于平仄交替,每个诗句读起来都有升降起伏的变化,因而出现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由于平仄相反相粘,又使全诗具有变化、回旋之美。第四,用韵也有固定的规定,即在双句的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在一定位置上用韵,既有整合全诗的作用,又可使诗歌回旋反复,节奏和谐。第五,颔联和颈联必须使用对仗。对仗的两句不得出现相同的字,意思也不得重复。不仅要求词性相对,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再作细分,如在名词中再细分天文、地理、时令、器物、动物、植物等等,以至于数量词、反义词、联绵词等等都要求各自相对。但绝句容许在一篇中甚至一句中出现重复的字。由于使用对仗,既可造成对应之美,又可形成铺叙性,有利于诗歌内容的展开。除近体诗外,词曲每调的段数、字数、句式、声韵部有一定的规格,也属于格律体。新诗,虽有闻一多等人提倡格律体,也有探索性创作,文艺界也曾多次讨论,但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格律体。

半自由体诗行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释义〕 这是一种篇无定节、节有定行的诗行排列形式。用得最多的是每节二行或每节四行,也有采用每节三行、五行、六行、七行、八行的。至于每行的字数、顿数(音步数)则因诗人的主张不同而用法各异。一种是主张每行的字数、顿数都要相等,以造成“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四个顿,其中三个两字顿,一个三字顿,但各个顿排列的次序是不规则的。这样做的好处是音调铿锵和谐,容易产生的弊病是过于死板,所以人们批评它是“豆腐干”体,后来流行不广。一种是主张每行的字数、顿数可以有些出入,大致相等即可。在具体运用上又各有差别。如郭小川的有些诗,每节四行,单行之间、双行之间字数、音步数相等,两两对称,但单行与双行的字数、音步数都不相等;李季、贺敬之的一些运用“信天游”的形式写的诗,每节两行,这两行的字数与音步数都只大致相等。这种半自由体诗是新诗学习古典诗歌和民歌在建行、对称、结构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古典格律诗每篇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顿数都是严格限定的,而这种半自由体诗每节的行数虽然相等,但每节和全诗究竟写多少行,则由诗作者自定,加上每行的字数、顿数只大致相等,又不统一,所以,相对于自由诗,它是半格律体,相对于格律诗,它又是半自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