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法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文章写成后,多读几遍,最好是朗读几遍,发现毛病,加以修改的方法叫读改法。清代何绍基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自家作诗,必须高声读之。理不足读不下去,气不盛读不下去,情不真读不下去,词不雅读不下去,起处无用意读不起来,篇终不混茫读不了结”。凡是读不下去、读不起来、读不了结的地方,必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加工修改。读改法是一种眼、口、手、脑并用,边看、边读、边记、边想、边改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声入心通”,足见读对分辨文章中的毛病大有好处。读得通畅、响亮、琅琅上口,“气”顺的地方,一般说语言文字上没什么毛病,反之,读不上口,别别扭扭,诘屈赘牙之处,必有问题。尤其是诗词、散文、剧本等文学体裁更讲究语言的音乐美,通过朗读进行修改,最为适宜。譬如李瑛在写《涅瓦河的怀念》一诗时,开头一节初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