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形象思维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形象思维是始终伴随着具体可感的形象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思维对象主要是人,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或是对自然的人化。在文艺创作中,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到塑造形象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人为思维主体的,一切景物、环境、状貌等都为人物服务。形象思维是通过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而展开的思维活动,并且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倾向和情感体验。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因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肯定了诗的情感,也就肯定了情感在形象思维中的作用。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中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对战乱造成国破家亡的惨状,目不忍睹,感叹万端。因此,映现在他眼前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乱草丛生。那花也因感伤而落泪,那鸟也为离愁而惊魂失魄。这里的山水草木,饱含着诗人的深切体验和沉郁的情感,因而在他眼中的花、鸟,也在想象中人化了,有了人的离愁别绪和凄恻感伤。杜甫对于战乱之后的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认识不是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而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便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它同样可以揭示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即以典型的“个别”反映普遍的“一般”。诗中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哀伤,反映了广大人民在离乱中的痛苦。

多与少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在写作中,“多与少”作为一种辩证艺术,是指正确处理材料的多与少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讲,多与少的关系是辩证的、转化的,“少”可以见出“多”,即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反映着事物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多”也可见出“少”,即在普遍的、一般的事物中体现着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特征。从认识论角度看,人类可以从个别认识一般,也可以从一般去认识个别。写作中处理材料的多与少的关系,就是以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为基础,遵循认识论的两种认识方法而构思文章、表达内容。在具体写作中可以以多为少,即以较多的材料,内容的重复,渲染某种气氛,突出人物特征,强化某种感情,深化某种思想。在鲁迅的《秋夜》中,几处写到枣树“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然而仍然昂然挺立,“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甚至“一意要制他的死命”。这样反复描述枣树的形象,正是为了强化赞美不畏强暴,顽强抗击黑暗势力的精神。在写作中使用更多、更普遍的是以少见多,即通过以一当十的典型材料,反映更加广阔的内容,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获得一斑窥豹、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鲁迅的《药》中,夏瑜并未直接出场,作者也没有从正面对他进行描写,只是通过茶馆人们的一星半点谈话,刻画了这位民主主义革命者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因不能深入发动群众而不被群众理解的弱点,从而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就是以少见多,以约求丰。

主与次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在写作中,主与次在内容上是指主题和副主题,中心论点和从属论点,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人物和景物,典型环境和一般场景,人物性格中的本质成分和非本质成分;在形式上是指情节的主线与副线,结构的主体段与过渡段等。主与次是事物构成和发展变化诸因素内部关系的必然反映,“主”规定和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也规定和影响着其它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对“次”具有统摄性、制约性;但是主与次又互为依存,无“主”没有“次”,无“次”也无所谓“主”,“次”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反作用。只有正确处理“主”与“次”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因此,构思和写作时,一定要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选择安排好主与次,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以主统次,以次衬主,着力写好“主”的部分,对“次”的部分也不可忽略,两个方面互相配合,彼此交织,才能使文章作品构成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理由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是通过在马德里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的比赛场面、搏斗情景,表现我国运动员栾菊杰的精神风貌的,作者始终把主要镜头对准了比赛场上的刀光剑影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也忙里偷闲,穿插了世界击剑运动史和我国击剑运动的现状,以及栾菊杰的家庭状况等材料。这些材料和其中所涉及的人物都是次要的,但又是必要的,这些材料,这些人物要服从于主要材料、主要人物,对主要材料、主要人物具有内在的趋向性,同时它又从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击剑水平的对比中映衬了栾菊杰为国争光的志气,从家庭材料的交代中揭示了内在气质的根源,正是因为这些次要材料的穿插,不仅造成了文势的起伏、张弛,也使人物的精神风貌更加扎实,更加丰满。在这篇报告文学中,“主”和“次”的处理和安排是恰到好处的。

冷与热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在写作中,“冷与热”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捕捉、摄取和加工、处理材料时应具备的两种不同情绪。“热”是说观察体验、调查研究时要有满腔热情,要捕捉、摄取那些打动了自己,激起情绪冲动的人、事、物、景,使材料浸注热烈的感情;“冷”则是说在对材料加工、处理(包括构思)中要用理智抑制感情,冷静地思考,深入地开掘,周密地分析,挖掘出深刻的思想性。在写作的全过程中要先“热”后“冷”,“冷”“热”结合,这样才能有写作的冲动,也才能使形象、感情和思想交融为一体,相互辉映,也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形式完美的文章作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丁玲等由延安赴东北解放区因交通受阻而留在晋察冀解放区参加了土改工作以后而创作的。她在《一点经验》一文中介绍了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和体会,她说停留在张家口期间,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依然深深地怀念着陕北的农民们,于是决定回到老区的农村去。“这时党中央发出了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我立刻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在怀来、涿鹿一带作了两个多月的工作。”在工作中“卷入了复杂而又艰难的斗争热潮”,分享了农民们分到土地以后的欢乐,“忽然在我身上发生了一种异样的感情,我好像一下就更懂得了许多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性格,他们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同时也“体会到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我觉得农民要自觉的起来,团结在一起,跟着共产党勇往直前,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宣传宣传就可以作到的。……如何把农民引入斗争,使他们在斗争中得到教训,受到锻炼,然后又带动更多的人也走上革命的道路,使群众的队伍一天天壮大和坚强起来,这实在需要细致具体而又要大刀阔斧的工作方式和完全相信群众的放手的领导作风。“有了这样的热情,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感情,这样的认识,创作已经完成,于是回到张家口后马上写出了这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生动地说明写作既需要“热”,也需要“冷”,要有“热”有“冷”,“冷”“热”结合。

动与静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动与静是事物的两种状态或情景。动,即事物处于活动、变动状态,或是变化的情景;静,即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不动状态,或幽静的情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当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动”是绝对的,但是也有相对静止的时候。实际状况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彼此联系,因此事物呈现出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状貌。在写作中运用动与静的辩证艺术,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中动态与静态对立统一的真实反映和生动写照。在具体写作中,动与静要有机结合,彼此映衬,或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或动静错位,或动静相间,从而塑造出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创造出含蓄深远的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是首描绘空谷深林傍晚时分幽静寂寥景象的小诗。全诗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诗中,前两句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把本来空寂的深山幽谷,用“只闻人语响”,不见有人行的诗句一衬托,写得欲显幽静;后两句动中有静,以静写动,用“深林”、“青苔”等静物在夕阳余辉的反照下倏忽变化的情景,动中寓静,显示空谷深山的愈加寂静。全诗把动与静有机结合,“见”与“不见”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空谷深林极其寂静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怀。

奇与正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在写作中,“奇”是指怪诞的故事、离奇的情节、奇特的人物;“正”则指深刻的生活本质和严肃的社会主题。“奇与正”作为写作的辩证艺术,是通过古怪的故事,离奇的情节、奇特的人物,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古怪生活和畸形的关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严肃的社会主题,以达以奇显正的目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写的是许多年以前的一位皇帝,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每天每一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对政事却不大过问。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自己是能干的织工,能织出人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最美丽的布,用这种布缝出的衣服不仅色彩和图案格外地美观,而且还有一种奇异的作用,任何不称职的人或者任何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信以为真,请这个骗子去织布,但又不太放心,先后派出大臣、官员去检查,这些大臣、官员本来什么也没有看见,但为了怕说自己不称职或愚蠢,就说布漂亮、精美,皇帝亲自去检查,面对空洞的织机,皇帝怀疑自己愚蠢,于是也自欺欺人,夸奖“布”美极了。第二天要举行游行大典,皇帝命两个织工赶制衣服,“衣服”缝好了,皇帝换上“新衣”,参加了游行大典,本来皇帝什么也没穿,但博得了人们一片喝采声,最终是一个小孩说了实话,原来皇帝是赤身裸体,人们这才有所醒悟。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不经,现实生活中不会存在,但它又合情合理,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不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愚蠢,而且也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畸形关系,主题是严肃的,发人深省的。

宾与主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宾,客体、次要;主,主体、主要。在写作中,宾与主涉及面广泛,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着眼点不同,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说法。就材料说,典型材料为主,一般材料为宾;就观点说,基本论点为主,从属论点为宾;就人物看,主要人物为主,次要人物为宾;就情景分,情为主,景为宾;就手法分,赋为主,比为宾,正为主,反为宾。作为写作的一种辩证艺术,是根据二者互为依存,彼此映衬的关系,在谋篇布局时对要表现的人、事、物、景、情、理,分清主次,确定宾主之位,从而突出主体的技法。写作中常用的有以宾衬主、众宾拱主、宾主相衬、宾主互藏、宾主转化等方法。以宾衬主,即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以景物衬托人物,或以景物衬托感情,其中又可分为正衬、反衬、旁衬三种。正衬是主宾为相类事物或同一方面,如以美衬美,以好衬好,以勇衬勇等;反衬是主宾为相异事物或相反方面,如以坏衬好,以丑衬美,以懦弱衬勇敢,以善良衬凶恶等。旁衬是主宾借助相关相近、相互联系的事物从另一种角度进行的衬托。清人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时说:“写鲁肃的老实,以衬孔明的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的乖巧,以衬孔明的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便是以妻从旁衬托周瑜年青有为、功业早成。众宾拱主,即以多宾衬主,众星捧月,如古乐府《陌上桑》,借行者、少年、锄者的种种反应,来衬托罗敷之美。宾主相衬,即宾与主互为衬托,宾衬主,主又衬宾。宾主互藏,即主中有宾,宾中有主,宾中又有宾。宾主转化,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宾可成为主,主又可转为宾,宾主位置互换。

曲与直

date_range 01/05/2019 00:00

在写作中,曲与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着眼于表达思想感情的角度,有“曲笔”、“直写”之分;二是就谋篇布局而言,有“婉曲”和“平直”之别。从表达角度说,“曲笔”是指作者从侧面着笔,委婉、含蓄地表现思想感情,间接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意蕴;“直写”是作者从正面角度直接了当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揭示事物的内在意蕴。“曲”有其好处,“直”也有其优点。“曲笔”因其内涵委婉含蓄,扑朔迷离,所以韵味无穷,耐人寻思,艺术效果强烈;“直写”因其表达内容明确、显豁,所以亲切感人,读者会一目了然。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也不可为“曲”而“曲”,不合法度,也不可故作艰深,刻意扭“曲”;当然也不可作“直布口袋”,使内容一览无余,没有值得回味的东西。“曲”与“直”应当辩证统一,结合运用,即有曲有直,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曲直相衬,这样才能艺术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才能使文章作品的内涵表现得既明确,又有回味余地。如杜甫的律诗《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诗的前六句既刻画了住地的环境、景象,也描述了生活的情趣、气氛,似乎是实录、直写,但仔细玩味又不竟然,诗人是在实录中表达了一种生活的情趣和追求,正因为这六句诗直中有曲,以曲衬直,才有最后两句的“多病何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比较直白的吐露。这首诗曲直结合,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辩证艺术。